近些年来,笔者去过几个教育基地,总体印象是展馆布局不同,展厅内容基本相似,主要以反面事例警示参观者。走进江西省廉政教育基地,给到访者确是另一番景象。整个“基地”看不到华丽的展厅,听不到“现身者”说法,没有闪烁的LED警示字幕。进入古朴的城楼牌坊,受教者在专业解说员的引导下,沿着浮梁茶道,踏着青石瓷砖,穿过时空的长廊,不知不觉去到了“浮梁县衙”。
经过头门、步入仪门,从四壁斑驳的残痕中不难看出当时县衙的清贫和节俭。进入大堂,访客仿佛来到二百年前的浮梁县衙大堂。报鼓刑仗历历在目,案台威严明镜高悬。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显现出该县令视民众为苍天之敬民心怀。“天理、国法、人情”彰显之至,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十分释然。继续前行,来到“二堂”,解说员告知,这是县令起居之处,不知是年久遗失之故,还本就是所然。整个院落既简陋也简单。然而让人敬畏的并非这些,吸引到访者的依旧是警醒的对联。其中最令人称赞的是康熙十九年河南南阳内乡县知县高以永撰写的“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饭 穿百姓衣 莫道百姓好欺 自己也是百姓。”楹联以朴素的言语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浮梁古衙建于唐武德四年,那时候浮梁县虽小,政声却很好,出过好几位清官留下很好的口碑。如:清代的饶起德、黄木等。在《池北偶谈》《感应类钞》中均有记载。讲解员告知到访者,在封建朝代,县令(知县)不能在本地为官,最少要离家五百里任职。其目的就是防范杜绝 “任人唯亲”。浮梁三百多官员中没有一个是江西人。其中为政最清廉的是北宋的一位县令叫许彭年,传说他在浮梁为官,当时浮梁茶叶已十分有名,景德镇瓷器也声誉在外,他在离任时却没有带走浮梁一斤茶叶,景德镇一件瓷器。被后人传为“两袖清风”之楷模。这为官一任,“两袖清风”之品质,也许就是上级纪委机关将此处设为廉政教育基地之原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