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如何守护公正
——读《谁来守护公正》有感
作者:王开平  发布时间:2014-09-01 10:31:08 打印 字号: | |
  瞥见《谁来守护公正》一书,书名即引起我的好奇,转念思考,公正是什么,公正应当由谁来守护,又如何守护?带着这些疑惑,开始阅读这本译作——关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访谈录。

  作为美国政府的三大分支之一,最高法院并非民选机构,亦毋须对人民负责。恰如罗伯特首席大法官所言,“我们的判决不能随大家的喜好走,更不能为一时的民意所主导,大家总不能要求我们依据民意喜好去判定宪法和法律的含义。”进言之,我们是否能够认定民意只能走在司法判决之外的单行道上?实则不然,萨缪尔•阿利托、索托马约尔以及桑德拉•奥康纳等人无不强调,尽管法院的判决有时会受到质疑,甚至强烈反对,但其之所以总能够得到贯彻与执行,离不开公众的信心和信任。因为他们相信法官在作出裁判时,会依据法律,全力探求公正的答案,因此我们也必须尽力构建和维系这种信任。在前述看似矛盾的两种论调背后,隐藏着一个道理:即“公正这一概念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

  中国与美国的国情环境迥然不同,自不待言,然而他们这种重视政府公信力的历史传统却值得去我们借鉴学习。

  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国家与百姓之间维持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进入新中国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为人民服务”原则备受推崇,但传统思想中的全能政府理念,在当时仍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身处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确实有必要运用单方性、强制性手段,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管理、控制与分配。“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管理,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过程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协商、沟通与合意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渐入民心,自然是水到渠成。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这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样的应对方式,显然不是跨越“塔西佗陷阱”的好办法,只会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信任与合作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转和谐有序的基础。对于我们每一名法律人而言,公正、客观地解释与适用法律,秉承自己的内心确信,以普通民众能看懂,可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明白法律是何物,让他们明白法律中蕴涵的精神与价值,让他们明白身边并不缺少守护社会公正的人。

  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揠苗助长势必于于事无补,找寻问题的症状,对症下药,破解“塔西佗陷阱”将事半功倍。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我们应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人民权益,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继续践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公开活动,强化监督,拓宽人们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唯有此,我们最终才能实现为人民群众守护公平正义的崇高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湖宣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

中国法院网

江西法院网

九江法院网

中国湖口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湖口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792-6338600   传 真:0792-63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