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应对问题的根本之策,补强法律层面的短板和不足,才能不给“呼死你”之类的骚扰电话留下生存土壤。
据媒体报道,那先生收到一条勒索短信,称其手机号已被“呼死你”小组锁定,如不缴纳999元到指定账户,将会进行电话骚扰。因未按短信所说汇款,短短两天内,那先生共接到近万个骚扰电话。
其实,那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因深受“呼死你”的无情折磨,东莞的一位唐姓律师曾经将移动公司诉至法庭,要求移动公司屏蔽骚扰电话号码,并赔偿相关损失。但是,由于缺乏相关证据,并且在法律层面缺乏支撑,该律师最终败诉。不难看出,对于类似于“呼死你”的骚扰电话,目前还存在法律盲点,导致了消费者在维权时处于弱势地位。
众所周知,“呼死你”是城管为清除小广告而发明的利器,其目的就是通过不停拨打小广告上的电话,打击小广告张贴行为。但近年来该软件被违法使用,严重影响了手机用户的工作生活。且就目前而言,这种骚扰他人的另类“牛皮癣”,还很难得到有效治愈。
对于“呼死你”的骚扰,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通信服务公司,比如报道中的那先生向移动公司主张个人权利。但是,根据客户与移动公司签订的合同来看,移动公司并没有屏蔽骚扰电话的义务。即便移动公司作为电信运营商负有为客户提供安全通讯服务的义务,但要求电信运营商可以保证客户免受任何形式的骚扰或享受毫无瑕疵的服务,显然是对于电信运营商的苛求。
进一步来看,即便是通过报警方式向公安部门寻求帮助,也面临着不小的掣肘。一方面,“呼死你”的骚扰,并没有通话内容等证据,很难界定其是否为骚扰电话,虚拟的电话号码,也让证据瑕疵异常明显。另一方面,即便“呼死你”的操纵者存在敲诈行为,但数额不大、地址不详,很难让警方做到及时出手。不难看出,较小的违法成本面前,“呼死你”成为某些不法之徒的牟利工具,并不意外。
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对“呼死你”之类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想出应对问题的根本之策,补强法律层面的短板和不足,不给“呼死你”之类的骚扰电话留下生存土壤。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