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理性起来,前提是增强社会的公共安全信任,在道德、法律、公共救助、安全防范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
近日媒体报道称,上海地铁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
见倒不扶让道德一地鸡毛,类似的讨论已屡见不鲜。就这个个例而言,可能事属突发,紧急情况下选择逃生自保,被很多人认为是出于本能。然而,仓皇逃窜的选择,本身就是在制造混乱的秩序,加剧恐慌心理的蔓延,尤其是人流密集、空间狭窄的公共场所,容易发生拥挤、踩踏,形成次生灾害,产生比突发事件本身更严重的伤害。
逆秩序的盲目逃离是公共秩序的大忌,而导致盲目逃离的通常是心理恐慌。发生在上海地铁的这起慌乱事件,表面看是乘客反应过度,盲目跟风,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共安全风险意识开始生根。今年以来,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杭州公交纵火案等突发事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共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在加剧公众安全的隐忧。杯弓蛇影的反应,源于从无意识的无视到有意识的担忧,这是心理转变不适的外在反映。
应该说公共安全的挑战将会长期存在,事实上就在几日前又一起公交纵火案发生在烟台。然而过度的恐慌形成的社会心理危机,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恐慌止于理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掌握突发情况下逃生与自救的技能,懂得在极端情况下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只有个体具备能力,才能够确立临事时的自信,才能赋予行为以理性。
“见晕而逃”放大公共安全焦虑,仅仅呼吁公众遇事莫惊慌是远远不够的。如同见倒需要帮扶一样,道理很朴素,讨论起来意见一边倒,却不妨碍心理危机的蔓延。让公众理性起来,前提是增强社会的公共安全信任,在道德、法律、公共管理、公共救助、安全防范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使得无法避免的风险可防可控,可以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与此同时,加强对公民公共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建立公共生活准则、突发事件自救、逃生、应急救助培训与指导的常态体系,推动常识、技能的普及与提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公共安全心理危机、培养公民公共素养是应对公共安全挑战的重要课题,考验每个公民,更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