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记忆中的美味之爬查猴
作者:刘潇  发布时间:2014-08-21 17:29:03 打印 字号: | |
  80年代的时候农村生活艰苦,虽然温饱没有问题,但缺油少肉,咸菜是主要的下饭菜。那时候农村家家都腌酱豆、胡萝卜、青辣椒等,一年到头就吃这些。吃饭的时候端碗饭,拿一个馍馍,把馒头掰开夹一勺酱豆或夹一条咸萝卜,门口,坑边,哪边凉快就扎堆去哪里吃。

  夏天的时候,蝉一叫,就到了吃“爬查猴”的时候,那可是难得的美味。“爬查猴”是我们老家鲁西南农村的方言,是对蝉的幼虫的称呼。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一个菏泽地区,有叫“爬查猴”的,有叫“金蝉”的,有叫“嘟拉龟”的,反正不论叫什么,都是放油锅里煎一煎就非常美味的东西。五六岁的时候,我经常拿个小铲子,提着罐头瓶去树林里挖爬查猴。

  夏天一下雨,地上的土松了,晚上爬查猴就会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蜕皮。第二天在树皮上留下一个完整的蝉蜕,它则变成有薄翼的蝉飞到树顶饮露高歌。爬查猴行动迟缓,有经验的大人们,会在夜晚拿手电筒去树林里照爬查猴,用手电筒晃晃树干,看到一个,就像摘果子一样直接从树上摘下来,放在袋子里。一晚上会摸的能摸上百个,挤成一团在袋子里爬来爬去。我这样的笨乎乎的小胖妞不知道有这样聪明的办法,只会用小铲子在树林里挖,一下午能挖五六个就算运气好的。

  挖爬查猴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用小铲将地面的土挖起薄薄的一层,如果挖开的土层下有拇指大的小洞,那就是爬查猴的窝,就可以继续往下挖,通常爬查猴就静静地待在离地面二十厘米的地方。洞分大小,大洞里是“爬查”,小洞里是“麦燎”。 “麦燎”和“爬查”长的一样,就是小,只有“爬查”的三分之一大。他们的不同除了大小就是眼睛,“爬查”的眼睛是黑色的,“麦燎”的眼睛是红色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人们叫它“麦燎”的原因,以为它是被烧麦秸的烟熏红了眼。被你发现的“爬查”一般不跑,但抓“麦燎”要特别小心,“麦燎”会跳井。一旦你惊动了它,它就不见了,挖半天也挖不出来。后来上初中的时候看了法布尔的《蝉》,才知道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三四年,它们会在地下打出长长的通道,那“爬查”和“麦燎”应该是不同年份的蝉的幼虫,所谓的“跳井”,应该是它们顺着自己的洞逃回了地下避难所。

  我只会在同一片树林的同一个地方挖,所以收获总是很少。一下午有时候能挖五六只,有时候只有两三只。我把它们放在罐头瓶里带回家,妈妈就用盐给我腌起来,勉强够盖住碗底的。腌上一夜,第二天就眼巴巴地等着吃。那时候农村炒菜要烧地锅,玉米秆、麦秸、干树枝碎树皮,填到锅膛里什么都能烧。烧热锅,放一点油,妈妈把腌好的爬查猴倒进去,煎的“吱吱啦啦”的,用黑乎乎的铁锅铲将爬查猴一一拍扁,盛到小碗里给我吃。一口一个,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还没吃出什么味来,就没了。

  后来搬到县城后,妈妈偶尔会买回一些爬查猴煎来待客。只是很贵,一毛钱一个,后来是一块钱八个,再后来涨到一块钱五个的时候,我们家就不再吃了。

  外子家是黄河滩区的,树多,土质松软,很适合爬查猴的生长。因为路途遥远,婆婆不常到我们这里来,每次大老远跑来,总要想方设法弄些农村的稀罕物,带给孙子尝鲜。有一年夏天,婆婆带来一个纸箱子,打开一看满满的全是“爬查猴”,目测有五斤之多。她说这是她和小姑这几天晚上摸的,一个也舍不得吃,都冻在冰箱里攒起来,全带给我们了。

  我将爬查猴腌好,在锅里煸炒至断生,然后放入微波炉,一分半钟出来,外焦里嫩,美味可口。三岁的儿子在餐桌旁等着,等妈妈将爬查猴剥皮、去爪、掐头,撕碎了一点点喂他。偶尔剥的慢了,儿子就用稚嫩的声音提醒我:“妈妈,我要吃爬查!”一口正宗的菏泽话。

  我们是土地养大的,土地的出产,是大自然的馈赠。方言,乡音,食物,时刻提醒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希望我们保护好我们脚下的土地,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都能福泽绵长,永享着这自然的美味。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湖宣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

中国法院网

江西法院网

九江法院网

中国湖口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湖口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792-6338600   传 真:0792-63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