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热浪袭人,孩童时代仲夏之夜的情景又不经意间浮现在脑海,在心湖深处荡起阵阵涟漪,久久不散。
仲夏之夜,无疑是农家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当夕阳落下山坳,呱噪了一整天的知了停止了嘶鸣,在炊烟袅绕之际,小伙伴们便三五成群地将篾席或竹床抬到打谷场,为一晚的露宿忙碌起来。短短几十分钟后,吃完了晚饭的伙伴们,便跟随家人来到打谷场,遂开始了露宿前的游戏。
有月亮的夜晚,小伙伴们照例是开始百玩不厌的“打仗”游戏。狗尾草扎成的帽子,歪歪斜斜地戴在头上,随着夜风轻轻摇曳。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开火”,在如水月光的沐浴下,一个个矫健的身影腾挪着,俯冲、匍匐、隐蔽……形象而又逼真;“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口号此起彼伏,在夜风的吹拂下,传得远远的,清脆动听,与阵阵蛙鸣合奏成小夜曲,更让月夜的意境显得幽静而空旷。
没有月光的夜晚,小伙伴们习惯听父母讲故事。一般情况下,母亲们总是让孩子望着星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向孩子们讲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听得入神之际,孩子们总会问个不休。织女漂亮吗?牛郎帅不帅?他们有儿女不?母亲们总会笑着一一回答。尤其是在七夕之夜,母亲们总会对孩子说,这两天不见了喜鹊的踪影,它们到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去了,好让二人相见,互诉相思之苦。孩子们尽管似懂非懂,但对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深信不疑,情绪激动之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大骂王母娘娘心毒手辣,活活拆散了一对恋人。那情那景,至今回想起来,还令人忍俊不禁。
听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后,父亲们又开始给孩子们讲鬼故事。此时,平实不善言谈的父亲们,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鬼故事。什么鬼打墙、鬼剃头、钟馗捉鬼,毛骨悚然,直吓得孩子们抱成一团。胆小的孩子听到风吹草动,哆嗦得只往被盖里钻。即使胆大的孩子,要拉尿也得拉上两三个伙伴。见此情景,父亲们哈哈大笑,点上旱烟斗,美滋滋地吞云吐雾之余,又继续讲鬼故事。孩子们越发觉得恐怖,虽然还嫌没有听够,但早已没有了勇气,紧紧地偎依在母亲怀里。母亲微笑着给孩子打扇,驱赶着令人生厌的蚊子。在母亲们的嗔怪下,父亲们才嘎然停止了鬼故事的讲述。
打谷场边,一群萤火虫翩翩而至。孩子们迅速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将萤火虫拢在双手中,将其放进蚊帐里。在萤火虫忽明忽暗的火苗中,孩子们渐渐进入梦乡,仲夏之夜,如梦如幻地让孩子们渡过了纯真的童年。
此时,村庄已沉沉睡去,惟有节奏平缓的蛙鸣,如同一支吹眠曲,悠长地回响着。在静谧的夜空中,地里的庄稼悄悄疯长,头天晚上的一个黄瓜孙子,到天明之际就变成了黄瓜儿子;那些恣肆开放的豆角花和南瓜花,一夜之间,就有了爱情的结晶。田野里的仲夏之夜,由此完成了一个个绚烂的生命周期。
逝者如斯夫。千百年来,故园的仲夏之夜,总是在泥土的芬芳中,不断地演绎着时光的流逝,以及农家孩子们纯真的憧憬……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