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文字的乐趣
作者:陈亮  发布时间:2014-08-05 09:23:51 打印 字号: | |
  世界上有很多种历史悠久的文字,其中大部分随着文明的湮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汉字,从远古的甲骨文起,经过数千年演化,沿用至今。汉字忠实地记载了华夏数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核心。虽然从考古学上来看,中华文明的悠久程度不及古埃及、古巴比伦及古印度,但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华文明冠绝天下。

  汉字作为现存最古老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有着其独到的内涵。古往今来,无数文豪宗师沉醉于其中,并借此创作了恒河沙数的绝世作品。有楚辞离骚的风韵,有两宫洛神的旖旎,有李杜白王的璀璨,有宋词的风流,有元曲的真切,亦有红楼遗梦的深沉。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镶坠在一起,显得无比雍容华贵,光辉夺目。静夜之下,扶灯品茗,一个个文字跳跃着组合成各种美妙的结构,使人阅之如久旱饮甘霖,从头到脚爽透之至,给予人无尽的欢悦和乐趣。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名气堪称古今诗词第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该诗虽然短短二十字,而且并无晦涩偏疑之词。然则组合之后,却朗朗上口,深得诗歌韵味;以最常见之景,融最熟知之情,平凡之下却化腐朽为神奇,成就最不平凡的作品。世人皆称太白仙气漾然,有鬼斧神工之能,诚不我欺也。

  事实确实如此,汉字成千上万,各有不同。虽然有诸多少为人知的、晦涩难懂的字(如五行均可三垒成另一字,但除了鑫、森外,其余三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极少,便是文学作品中也难得一见),但绝大部分都是极为普通、含义明了的。不过由于不同的语境、意境或者气韵,虽是普通一字,却有着奇妙的变化。据说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先生受命编一剧,其中一句台词让其纠结良久:你是贪得无厌的扒皮地主。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明显,但在台上演出时却总让人不得其味,郭先生为此困惑良久。这时,一位扫地的小厮小心翼翼向他说道:“我们家乡那里骂人,都说‘你这什么什么’,您看怎么样?”郭先生如闻仙乐,一拍大腿道:“妙啊,‘是’改为‘这’,一字之差,其中妙处不可尽言!”

  佛教常称众生平等,其实字与字之间也是一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这’字极为普通,常人一日便要说许多次,然而用在恰当的位置,便产生奇妙的效果。文字的乐趣并不全然在于阳春白雪,世语俚俗之中亦大有文章。如果某些人总是自诩高明,对俚俗之事不屑一顾,难免错过不少文字之美,有时甚至会闹出笑话。元曲大家关汉卿以一曲《窦娥冤》流芳百世,他的小曲颇具市井勾栏趣味,将高大上的文学播及平民百姓。他有一首曲子叫《一枝花·不服老》,尾中一句倍受人传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中,大部分教师或出于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避讳,或出于确实不了解内情,或出于满脑子阶级斗争思想的遗毒,总是告诉学生,这“铜豌豆”一词是关汉卿自比,以示其藐视权贵之类。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借用日本动漫中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真相只有一个”——铜豌豆在元朝市井俚语中只有一个意思:“嫖客”;或者前面再加个“老”字即“老嫖客”。

  有些文字被人曲解之后确实令人啼笑皆非。或许在该文字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其意通俗;然而时过境迁,出于各种目的,总有后来人将其故意曲解,以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导致贻笑大方。近来,何欣作词的歌曲《爱情买卖》风靡九州,其中一句“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或可表此意味。

  当然,也有一些字虽非下里巴人,却也称不上阳春白雪,其用得虽然极少,但人们同样耳熟能详。武周朝唯一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篡夺李唐皇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迎合儒家天人感应的正统之说,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打击异己,在文字上也玩起了障人耳目的把戏。她为此专门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住U飧鲎窒胍?泶锏囊馑家荒苛巳唬?欢?悠浔淮丛斐隼吹较衷冢?丫?辛艘磺в嗄辏?涫褂闷德手?腿纯俺坪鹤种?睢H欢?捎诖丛旌褪褂谜飧鲎值娜司哂刑厥獾纳矸荩??硕哉飧鲎植⒉荒吧??灾??住奔丛蛱臁W芏?灾???俗殖莆?鹤种械钠孑獠⒉晃??

  同样是一字与一人对应,有一个简单常见的字却有着诗画般的背景,的的确确称得上是阳春白雪的雅谈。七岁的骆宾王作的五言《咏鹅》,咏的便是这个“鹅”。而与这个字关系最密切,甚至言鹅必称之的就是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关于王羲之与鹅的轶事数不胜数,他更有《十八鹅》闻名于世。世人每每谈及鹅,必然要说说书圣爱鹅如命的故事,可以说鹅便是王羲之的化身。简单的一个鹅字,却有着让人津津乐道、品味无穷的雅事,岂非大有乐趣?

  王羲之被称为汉字书法古今第一人,其《兰亭序》更被历朝历代视为国宝,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下葬亦抱着不肯松手。看来文字经过大师之手便成为了艺术——虽然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但有着大师的精工雕琢,灌注了心血,使其超脱了本来的皮囊,从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品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确是人生之一大乐趣。

  大师对文字的加工称得上苦心孤诣。唐朝杜甫被称为“诗圣”,其作品精工细作,十分严谨。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首联广为人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便是杜甫对自己的写照。另有一首七绝《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有人认为是李白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但不管如何,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杜甫对文字所下的功夫确实令人钦佩。正是杜甫的这种对待文字的态度,使其一生佳作无数,而且均可称为顶乘。他与文字为友,才能如指臂使,挥洒自如,使一个个简单的文字在其笔下如大军纵横排列,结成坚不可破的阵势,令人叹为观止。后代有诸多人评价:李白如天仙飘渺,本就不是这个世界应该存在的人;而杜甫偏生一幅泥丸气息,却如肉身成圣一般让人可望不可及,堪称极致。在此,我无意于将李杜分个高下,他们二人均是最优秀的诗人,也是中国从古至今对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最透彻的顶级大师,无人可与之争锋。

  对文字的苦心孤诣自可收获颇丰,然而文字并非死物,其中自有灵性,若是对其强求,只会令人不齿、贻笑大方甚至遗臭万年。

  有唐一朝,人才辈出,说句玩笑话:随便扔块石头,都能砸出几个诗人来。其中有一位诗人虽然也鼎鼎大名,却是负面的多,正面的少,这人便是宋之问。其实宋之问的才学并不浅,虽然比不上大小李杜以及王白元高等人,但只是因为唐朝文学太过鼎盛而难显盛名之故,若放到末世满清文才凋落的时代,那么他为魁首亦非难事。有唐一朝,宋之问出名的有三件事,因他是文人,这三件事自然都与文字息息相关。

  第一件事便是他堪称古往今来应制诗第一高手,纵是有其他才学在于其上的人也比不过他。民间传说李白常为玄宗和贵妃作应制诗,其实只怕更多是将宋之问的事套在李白身上,因为在这应制诗一途上,便是“诗仙”之能也难望其项背。然而应制诗作得好,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却于文字一道毫无益处——君不见,几千年来有什么应制诗能流芳百世么?应制诗,简单一点说就是马屁诗。虽然官场之中,拍马屁也属正常;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之问拍马屁拍到了绝顶的境界,自然被“风”所“摧”。故而虽然人杰如李杜也写过应制诗,但留下的是雅名;而宋之问这位应制诗第一人却留下的是“马屁大王”的称呼。——强行扭作,忽视文字的灵性,必然遭到文字的鄙弃,古今中外,无不如是。

  第二件事则是他与外甥刘希夷的纠葛。刘希夷少有奇才,年纪轻轻便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绝顶佳句。宋之问一看:外甥写的这诗绝妙如此,自己望尘莫及,不如跟他打个商量,让他把诗署名为宋之问。文字的雕琢是诗人的珍宝,刘希夷岂肯如其舅父所愿,两人便因此产生了芥蒂。后多有人传闻,刘希夷英年早逝乃是怀璧其罪,被他的舅父宋之问害死。此事我没有见到,不敢附从;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宋之问的人品可由此略窥一二。——佳作乃天成,岂可夺人衣裳?文字化为艺术的乐趣在于自己的苦心创作或灵感一现,怎能假手他人?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留下偌大的骂名。

  第三件事终于是件好事了。宋之问既有真才实学,自然不会一无是处。在他仕途失意之后,临景生情,终于作了一首足以流芳百世的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历复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渡汉江》情真意切,毫无违心做作之痕迹,自然而发,故而能够受人传颂。常言道:文如其人。若脑中尽存劣根,笔下焉能出奇文?文字虽是灵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是死物,主动权在于希望将文字化为艺术的人。但是如果心术不正,文字任你百般挣扎,也无法升华,因为你无法使其具备丰富的内涵。只有真情实意,才能赋予文字以灵性,化腐朽为神奇。在此方面,明代唐寅是大家,一首《桃花庵歌》磨镜自剖,又直击人的心灵深处,犹如成人的童话,使多少文人豪杰迷醉其中。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细细品味下,其辞虽不同,但其理相通。

  文字的发展有无数大师的顶尖奉献,亦离不开亿万芸芸众生的民智民力。譬如今时,科技一日千里,外来文化纷至沓来,网络通畅,各展其智,各施其言,无数连珠妙语层出不穷;更有洋文中用之作,虽伦类难分,却实属佳语,令人捧腹。前些日子一句“No 做 No Die”大行其道,若是究知其背景再细细品评,则别有一番风味。

  文字虽然有数,但其组合千变万化,内涵无尽。人之一生,飘然而逝,穷心尽力钻研于其中,亦不过一瓢之饮而已。但惟其过程,略有所得,即喜不自禁,不敢藏私,愿与众人分享;若有大方之处,还望诸看客海量汪涵,一笑了之。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湖宣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

中国法院网

江西法院网

九江法院网

中国湖口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湖口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792-6338600   传 真:0792-63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