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四川省首次公开在全省范围内,面向优秀工人农民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试录取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全省有2494人报考。(《四川日报》)
一直以来,由于身份的限制,让不少有志于国事的体制外精英不得不慨叹“无用武之地”。如何让体制外的人才发挥其影响力和正面作用,是党和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2009年11月,遂宁市尝试在全市范围内面向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曾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和质疑。在公众的惯性思维中,“农民工”很容易与体力活、工作累、收入低、文化素质不高联系起来。因此,从“农民工”中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有人认为是“从矮子当中选高人”,是降格以求。事实果真如此?
吕长华,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大竹山村人,17岁外出打工,历经艰辛成功创业,于2010年底参加遂宁市公选,考上大英县招商局副局长职务,2013年2月任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在遂宁公选的8名“农民工干部”中,第一个被提拔为正科级。被媒体称之为四川省首位正科级“农民工干部”。两年多时间,吕长华实现了由农民工到副科级干部再到正科级干部的华丽转身。
然而,“高大上”的光环之下却隐藏着两度请辞,历经疑惑、失落,逐渐找到个人价值的曲折心路历程。从媒体报道的事迹来看,吕长华之所以能够被提拔为正科级干部,与其工作态度和业绩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招商工作岗位上凌晨4点还在酒店门口等候企业老板的“人品招商”,还是农业园区初创之时5人小组4人撤离的独自坚守,最终成功引资45亿元,无不反映出“农民工”坚忍不拔、执着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组织在其疑惑、失落时候的正确引导也非常必要。事实证明“农民工”也可以“高大上”,“农民工干部”也很励志,也能传递正能量!
此次,四川省面向优秀工人、农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招录260名公务员,如此大规模地不拘一格求才,盘活人才存量,赋予体制外精英人才“用武之地”,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聚智的需要,同时也是畅通社会层际流通,增加社会活力的内在需求。招录人才易,人尽其才难。如何做到人岗相适,充分发挥这类人才的属性优势,无疑是招录方即将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民工干部”才不会沦为“标签”,才会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端、大气、上档次。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