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警示
作者:陆志坚  发布时间:2014-06-25 11:03:18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交通系统官员密集落马,交通领域已成为腐败高发区。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河南交通厅原厅长曾锦城落马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名省级交通运输厅厅长落马,涉及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其中河南省就有4任厅长被查,贵州和山西各有两任。(6月17日 新华网)

  曾有媒体称,“每修一条高速公路,就倒下一排干部”。显然,交通厅长们的“前腐后继”,从某个方面验证了此话的准确性,也揭示了反腐的任重而道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交通系统腐败问题频发,最重要的就是权力资源能够直接利益化。修路架桥,立项、招标、投资、贷款、工程承包、验收等一系环节,都存在腐败滋生的机会与空间。“一个批示、一个招呼就可以制造一个千万富翁 ”。利益的强劲诱惑,往往极易使人心态失衡而生贪念。

  而根本的问题是,对权力的制约严重缺位,尤其是对时下“一把手”权力监管更是若隐若现。在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的立项论证、招投标、工程款拨付等,“厅长们”往往有绝对的话语权,监督大都在这种权力下“退避三舍”。

  没有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当权力在利益空间游刃有余时,权力寻租也就变成了可能。河南原交通厅长石发亮“一个‘廉’字值千金”、 张昆桐“让廉政在高速公路上延伸”等“廉政语录”,曾让多少人为之感动。然结果怎样?权力一旦脱离了监督,必如脱缰野马肆无忌惮。他们曾有的承诺与誓言,也就成为黑色幽默。

  因而,交通厅长之类官员“前腐后继”,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就是把权力盯紧、盯死、盯牢。这就需要我们在完善制度上做文章,在深化“细节”上下功夫。

  这一方面是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将权力运行程序、“轨迹”及流程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铲除权力运行中的暗箱操作。同时,实行权力均衡与相互牵制制度,避免权力的过份集中。

  另一方面就是将制度笼子扎得更紧、扎得更实、扎得更细,坚决杜绝制度“牛栏关猫”,不给权力“出界”、“出轨”留任何缝隙。只有当制度防范变得密不透风之时,权力也就没有了滥用、乱用和谋私的空间。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湖宣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

中国法院网

江西法院网

九江法院网

中国湖口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湖口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792-6338600   传 真:0792-63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