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法官还是老的好”,不是说年轻的法官不好,而是强调法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审判经验,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沉淀,这也是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法律赋法官予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有法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法官要通过内心确信从而达到自由裁量,而审判经验和社会阅历无疑是法官内心确信的不二良方。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年轻法官的数量和办案数量同比俱增的情况下,加强年轻法官队伍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年轻法官要做到谦而不虚。法官的生命力在于经验,年轻法官更是需要经验傍身,因此老法官的一些经验对于年轻法官来说无疑是一笔财富。而打开这笔财富的钥匙始于年轻人的谦逊。干法官这一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即便年纪轻轻就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也不要心花怒放。这个时候,务必戒骄戒躁,好好学学老法官们的办案技巧和经验,要谨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然,年轻法官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要坚信通过实战积累和理论积淀,自己也可以游刃于情、理、法之间,徜徉于裁、判、调之中,并最终能够成为一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人民法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年轻法官要做到专而不一。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法官有老法官的紧箍咒,年轻法官也要有自己的金刚经。拳怕少壮,年轻法官有的是精力,可以在工作之余,熟悉其他领域的知识。正如国外一位大法官所说:“一个好的法官不仅应当是一个好的法学家,还应该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好的先知、好的哲人。”可见,在深谙法律法规之外,还要对其他领域的常识略知一二。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多元化、复杂化,不是简单的裁判就可以解决,多功能、全方位的调解技巧更是不可或缺。而调解势必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全国优秀法官黄志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调解能手,和其丰富的知识不无关系。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门外知识都是她愿意挤时间、费精力去学习的内容。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轻法官要做到锲而不舍。最近部分地区频繁出现年轻法官流失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法官的办案压力大,导致年轻法官不堪重负,从而选择半路出家。法官不同于其他行业,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具备高度的法律信仰。办案压力大、工资待遇低绝对不能成为法官逃脱的理由。特别是年轻法官,更要敢于负重前行,勇于越坎爬坡,不断积累经验。是故,只有把法官当成自己人生的事业而非职业,把法律信仰,将公正担当,才能在法官这一条道路上风雨无阻地走下去,也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当前在我国,法官队伍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法官业已成为办案的中流砥柱,因此,年轻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如何加强年轻法官队伍建设,稳定队伍秩序,提升队伍质量,事关案件质量和司法公信。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