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报料,指称山西省长治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支队长樊红伟有8个身份证。该网友自称“长治市公安局干警”,举报称樊红伟原为长治县公安局局长,涉嫌贪腐,先后办了8个假的身份证件,并贴出多张户籍资料照片作为证据。(4月23日《南方都市报》)
根据报道,山西省公安厅与长治市纪委已组成联合调查组,正在调查此事。同时,此事已引起山西省公安厅领导重视,很快就会有调查结果。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对于8个身份证背后的“故事”无法知晓,与其费力猜测,不如静待事件真相浮出水面。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摆在面前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一番,看看“幽灵身份”背后,到底暗藏了什么样的权力魅影。
由于遗留因素影响,全国的“错、重、假”身份信息大量存在。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注销重复户口43.1万个。由此,不难看出,公安部门的“幽灵户口”、 “幽灵身份”现象确实令人堪忧,亟需治理和整顿。身份信息虚假,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去年的“房姐”龚爱爱,就通过非正常手段伪造证件,并谋取不正当利益。对于“幽灵身份”,很多人都将目光定位在虚假身份到底为行为人带来了多少利益,又暗藏了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除了上述内容外,“幽灵身份”的产生源头,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根据法律规定,身份信息具有单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作为公安执法部门,对此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如果,只是由于失误或者疏忽,导致了身份信息出现“山寨版”,也并不需要过于计较。问题就在这里,根据记者调查,在其中的4个身份证背后,对应的是4个不同的派出所,难道是4个派出所的“集体失误”才导致了“幽灵身份”的产生?
即便存在这种巧合,但概率到底有多大呢?相信每个人内心很难认同这种巧合。作为公安部门的官员,樊红伟具有办理“幽灵身份”的先天优势,动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开“绿灯”,实在是“小菜一碟”。而且,对于不同的派出所,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为樊红伟办理多个“幽灵身份”,法律的硬性规定面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派出所工作人员无所顾忌,为樊红伟的“幽灵身份”大开方便之门?
肯定的说,“幽灵身份”背后的权力魅影清晰可见,不管是樊红伟,还是派出所,都已经将手中的权力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接下来,对于樊红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于制作“幽灵身份”的派出所,也不能遗漏。最为重要的,还要在此事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实现公开透明的目的,从根本上防止公权滥用、乱用现象的发生。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