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江湖锁钥 > 今日湖口
湖口青阳腔: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07-12-22 01:24:33 打印 字号: | |
  在2006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江西省湖口县和安徽省青阳县共同申报的青阳腔,被批准为92项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曾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响。

  江西湖口县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四通八达,历来为兵家必争、文人荟萃之地。当青阳腔传入湖口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与本地流传的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和木偶戏等,相互吸收借鉴,促使青阳腔在湖口生根开花,并逐渐流传至赣北的都昌、彭泽、星子和瑞昌等地。上世纪80年代,湖口县最盛行时拥有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剧团就有48个。

  湖口县把保护、扶持青阳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成立戏曲研究室,搜集、整理青阳腔剧本、音像档案资料,建成青阳腔艺术陈列馆。该县还积极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目前,已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等。该县还组建了青阳腔专业剧团,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编、导、演职人员俱全的青阳腔专业队伍。1999年江西省文化厅命名湖口县为“戏曲之乡”,2000年文化部社文图书馆司又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

相关资料: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青阳腔继承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从皖南流布到闽、湘、川、豫、晋、鲁等地,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曹晓庆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

中国法院网

江西法院网

九江法院网

中国湖口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湖口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792-6338600   传 真:0792-63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