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湖口县舜德乡余爱峰湾西垅涧山峦,距屏峰村村部西北方约两千米处,此处风景秀美,在一凸显的山坡上花木扶苏,前面不远处是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后面和左右为云遮雾障的屏峰山,满山竹木相间,郁郁葱葱。就在此处,有一座孤寂的古墓葬,长眠着一位著名人物。古墓封土长3.3米,宽2.1米,周边有长方形挡水坝,用青砖垒砌,坝长4.8米,宽3.4米。墓前为雕龙镂花碑石,通高为1.27米,通宽1.2米,碑文阴刻“故显考余公讳序琳字步升老大人之墓”, 墓内安葬之人叫余庆鳌。循着历史的足迹触摸,拨开时空的迷雾,我们逐渐清晰地了解到这位中国第一代兵器工业专家的卓越历史贡献,并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拳拳爱国赤诚。
余庆鳌,又名序琳,字步升。江西湖口县屏峰乡人(2001年并入舜德乡),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庆鳌自幼颖悟灵敏,其父余宏智为鄱阳湖一带颇有名气的木工,长期在武汉、南京等地做工。庆鳌从小跟随其侧,经常把父亲锯下的边角废料收集起来,独自一旁,不声不响地学着父亲用墨斗拉起横竖线条,然后用小凿子细心雕刻,居然有模有样,棱角分明。其父见庆鳌有此天赋,感觉大可造就,光绪九年(1883年),庆鳌父亲把他从湖口带到南京,送入学堂读书,自己则在南京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做木工维持生计,挣取儿子学费,靠着父子俩节衣缩食,庆鳌顺利毕业,随后进入金陵机器房当学徒,并开始学习机械绘图。其时的金陵机器房乃清末国内首屈一指的以机械制造方面为专长的官方大企业,庆鳌融入其中,顿觉如鱼入大海,酣畅淋漓,其潜能和勤奋均发挥到了极致,技能不断长进,始终位列同辈之首,其间以学子身份被机器房推举参与了金陵远航货轮制造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借此机遇,庆鳌虚心向当时知名的专家学习,并经常与能工巧匠切蹉,获益匪浅,学业大为长进。由于庆鳌刻苦钻研,四年后,名声大噪,各局厂争相延聘。
青年时代的余庆鳌正处在当时中国国力衰败、外侮日甚之时。眼见外国列强坚船利炮、横行霸道,而吾国军事装备落后,身为火药的发明国,在军事化革命过程中,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庆鳌为此痛心疾首、夜不能寐。他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富国强兵,发展科技,因此下决心研究枪、炮的机械原理和图纸绘制,凭着他聪慧的天性和扎实的学业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钻研、分析,庆鳌不久便在枪、炮制造方面心得颇深。1891年,余庆鳌就聘于安徽督造炮路,次年调回宁局,为安徽、南京两局兵工事业奠定了基础。不久,台湾亦创设兵工厂,余庆鳌又应邀赴台,充当匠目。台湾乃边陲之地,加之庆鳌此时正身染风寒,体力疲惫,庆鳌母亲不舍,便力阻,不同意庆鳌前往。庆鳌对母亲说:“国家在此存亡危急之秋,七尺男儿不思报国而惜身苟且,将贻笑后世矣。”母亲见心怀大志的庆鳌去意坚定,也只有挥泪作别,亲送儿子登船东行。
余庆鳌在台湾全身投入,忘我工作,为创建军事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因其功,1893年受到清廷“五品顶戴”的嘉奖。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创设兵工厂,闻余之才,报清廷选调他为总办。在庆鳌的带领下,数年后,汉阳兵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汉阳造”枪支和子弹,张之洞奏达其功,清廷再次下旨褒奖。
辛亥革命后,汉阳兵工厂转入民国政府手中,余庆鳌继续领导该厂生产,庆鳌个性高洁,常常身体力行,下工厂自己动手研究,管理甚严,连汉阳兵工厂的主管都有些惧他。1914年,庆鳌奉民国政府委派赴德国学习,其间并考察了英、法、俄的军事工业情况。余庆鳌善记,每次考察后,回到住地就可凭记忆将图形画在衣服的底衬上,在欧洲四年,庆鳌做了大量的笔记,绘制了大量枪炮兵器草图,其能力和技能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准备回国时,德国一家兵工厂许以优厚待遇,欲聘余留用,庆鳌婉言谢辞。当时随其前往欧洲学习的助手对德方承诺心存向往,意欲留下,庆鳌严辞教导说:“吾国虽弱,终将变强;吾国虽穷,终将变富。人之不能背国,犹子之不能背母也。吾国在贫弱之时,花费巨资,派吾等出国学习,今学成若见用于外人,吾同胞耻之,外国人亦私耻之也。”助手闻言,疚愧万状,深为感动,遂放弃私念,同余同返祖国。
1917年5月,余庆鳌归国后,任汉阳兵工厂枪炮课课长,授陆军步兵少将衔,创立了汉阳炮厂、炮架厂,生产步兵使用的迫击炮,在“汉阳造”步枪和75毫米、81毫米迫击炮批量投产过程中均有建树。余庆鳌与刘庆恩、郑定治等人还共同研制成功了白朗宁1917式机枪,并于1921年10月开始批量产,称之为“三十节重机枪”,引起轰动。1918年,余庆鳌、刘庆恩等人决定自行开发火炮,因北洋政府无款可拨,他们将个人储蓄倾囊投入,并向亲友借贷,试炮时火力、精确度均高,但种种原因终未投产。阎锡山参观国产武器试射比赛时,见汉阳兵工厂所造枪炮十分精密,欲邀余庆鳌等人前往对山西修械所给予指导,庆鳌因开发新产品无法抽身,不久阎锡山便派学生前往汉阳兵工厂学习制造技术。
因在汉阳兵工厂的卓越贡献,庆鳌1917年被国民政府授予五等文虎勋章,1923年又获四等文虎勋章,同年升为汉阳兵工厂会办。1924年陆军部批准余庆鳌为暂行兼署会办。
余庆鳌在汉阳兵工厂任职其间,一次,某外国军火商乘兵舰来汉口,邀宴余庆鳌等专家和政府官员,其目的是为推销他国新产品。席间,外国军火商借机作实弹射击表演,并趾高气扬、大言不惭地夸耀其产品世界一流,无有匹敌。余庆鳌不动身色,细细观察后,力劝政府官员不要购置其军火,并承诺三个月研制出同样的产品。回厂后,庆鳌即绘图试制,通过日夜赶制,仅用两个半月便获成功,样品出来后,余庆鳌亦邀中外客人观看实弹射击,其射程及稳定性均不次于他国。在场中国官员和专家扬眉吐气,而外国军火商则目瞪口呆,大惊失色,连声赞叹:“中国人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余庆鳌毕生好学不倦,涉猎极广。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同行交往,汲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五十多岁的庆鳌还坚持学习外语。为了修身养性,庆鳌一直坚持练习书法,毛笔字写得出神入化、颇见功底,见者无不夸赞。庆鳌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不喜奢华,其持已于约,御下于宽的为人风格,深得同行推崇,为社会所盛赞,被誉为“一代匠王”。
随着形势的发展,亲眼目睹备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余庆鳌对旧政权的腐败无能日益失望,痛恨他们误国,深深感到仅凭科技的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潜心修学的余庆鳌晚年同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25年5月12日,余庆鳌病逝于武汉,临终前对儿女训示:“你们都已长大成人,读了不少书,要像孙文先生说的那样,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同年,余庆鳌的灵柩运回湖口家乡安葬,沿途军民摆祭,表达了对这位爱国专家的敬仰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