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人物,晚清震荡动乱之局,所有政治、外交、经济各方面的剧烈变动和改革,都和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李鸿章本不是姓李的纯血统,祖籍也不是安徽合肥。他上八代的祖宗,本来姓许,原籍是江西省湖口县人,是李家的外甥。因为娘舅李翁没有儿子,就抱了外甥做承继的儿子,于是迁到合肥。所以他们家里,有一条祖传的规例:“许李二姓不通婚。”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字玉泉,号愚荃,行四,他儿子六人多用他自己号中的“荃”来取字。长子瀚章,字筱荃;次子鸿章,字少荃;三子鹤章,字季荃;四子?章,字和荃;五子凤章,字稚荃;六子昭庆,字幼荃。李家还有一个女儿,嫁与同县张姓。李鸿章因为行二,所以有“李二先生”之称。
李氏世代是农民出身,并且是“自耕农”。文安封翁,也是半耕半读,尽管他考中道光戊戌(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已算由士而仕,应该列入知识分子的缙绅之列,但是,他的家风依然朴素,春耕、夏耨、秋收、冬藏,全家男女,一起下田,扶犁负耜,自己耕种。
道光戊戌这一科,曾国藩是和李文安同榜中式,李、曾就是所谓“同年之雅”。从前人封“年谊”是非常认真的,所以李鸿章称湘乡侯相是“老师”也是“年伯”,对曾国藩始终是很恭顺的。
文安封翁中了进士以后,殿试未得翰林。后来,李文安任职刑部主事,专司提牢厅典狱的职务。李文安主持狱政后,事必躬亲,随时巡视,体察入微,并严禁胥吏狱卒虐待囚犯。夏季施茶施药,并分给扇和席,冬季施热粥及衣服被褥,全是由自己所得的廉俸里捐出来备办供应的。因之,他“慈惠廉明”的声名,满朝无人不知,极为难得,这样在刑部若干年,慢慢地挨资格,按部就班升员外郎,升郎中,最后才得了记名的御史。
太平军金田起义,一时如风卷残云般攻陷武汉,曾国藩以侍郎丁忧在籍,奉旨办理团练。文安也回到合肥故乡办团练,他将本乡子弟集合起来,组成民众武力,加以训练。这班淮泗子弟,也就成为后来李鸿章所领导的淮军势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