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孔子和庄子
作者:司马  发布时间:2007-11-09 00:46:00 打印 字号: | |
  孔子、庄子虽然同样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动年代,但两位大宗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差悬殊。概括地说,就是孔子入世,而庄子出世;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修身正己以求学、学而优则仕,而庄子崇尚清静无为、逍遥养生。

  孔子从微观的家庭生活出发,试图建构庞大的政治理想、社会伦理和君子行为规范体系。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把政治思维引入家庭生活,又从家庭生活出发,引申出君子应当遵循的仁义礼智信诸般社会伦理教条,期望建立起犹如父子关系般确定不变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借以救世治国,可谓一绝。

  庄子却从宏观的宇宙、自然出发,居高临下地寻求人生真谛。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庄子秉承老子思想脉络,在宏观世界寻求“道”,再以之照己照人,谋求齐物顺道,修身养德,从而独创一家。

  孔子学说的致命缺陷在于忽略了政治舞台、现实社会与家庭的区别,忽略了政治斗争、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差异。儒家学说透着一股家庭生活才有的脉脉温情,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特别是血腥的政治斗争面前就显得过于一厢情愿、迂腐可笑,使得后人要么误以为孔子是个虚伪的人,要么觉得今不如昔,社会道德在沦丧。

  樊迟曾经问他的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得很干脆利索:“爱人”。于是,“仁者爱人”作为儒家弟子的基本信条之一,广为流传。应该看到,孔子让“爱”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政坛,展示了博大的胸怀,体现了古老的以人为本思想。但庄子显然不买孔子的账。在《大宗师》一文中,庄子以他惯用的冷淡的批判语气说:“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有亲,非仁也”。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所爱,就必有所恨。宣称爱所有的人,等于不爱任何人。现实社会政治的受惠者总是特定的、具体的。所以,任何爱都只能是“偏爱”。而有所偏爱者,还能被称之为仁者吗?

  庄子语锋锐利,直指孔子的软肋。他还成功地向世人暗示,儒者都是虚伪、欺世盗名的家伙。庄子和他的门生就是这样巧妙地从儒家弟子们道貌岸然的棉袍下摆里压榨出渺小来。孔子对此当然恼火,不得不予以反击。他颇有针对性地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骂人一般不带脏字,他把道家形容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让人轻而易举地就联想到猪。在孔子看来,逍遥养生还不如沉迷于下棋、玩游戏。

  但庄子显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流,他激情四射地寓言为文,凭借浩大流畅的语句尽情展示自己的雄辩才华。而孔子却未能系统总结自己的思想,一部后人整理出的语录集《论语》,虽然若隐若现地透露出孔子的思想也有条发展轨迹,但因为对他言论的具体背景缺乏全面而清晰的交代,使得其中多有歧异、矛盾之处。后人总觉得读《论语》很吃力,而读《庄子》却轻松得多。于是,天性比较懒散的人们大多就拜倒在庄子脚下,奉道家学说为神明,甚至出家做了道士。但历代修身勤谨的那些道士们可能都没想到,逍遥而游的庄子怎么会欣赏他们的统一着装呢?又怎么能容忍他们搞那么多死板的仪式呢?后世道士们深受儒家影响,也讲究起标志性着装和繁杂礼仪,却数典忘祖,把庄子的潇洒适意的自由精神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当年,在老子、庄子的浩大学说面前,孔子是很缺乏自信心的,经常会望洋兴叹。孔子曾叮咛他的学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研究异端学说,有害无益。没想到,后来的道家信徒们却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为了生存发展,日益职业化,变得越来越象儒家和佛家了。真是形势比人强啊。
责任编辑:司马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报

中国法院网

江西法院网

九江法院网

中国湖口网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湖口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792-6338600   传 真:0792-633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