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东吴招亲等三国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屡战屡败、流离失所了大半生的刘备在称心如意地娶了孙权妹妹之后,镇日价沉迷于温柔乡,以至于斗志衰退,乐不思归,几乎把那些曾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弟兄们都忘到爪哇国去了。幸好有忠肝义胆的赵子龙在,始终忠实执行着诸葛先生的锦囊妙计,才使刘备重新回到“革命队伍”里。否则,诸葛等人恐怕要作鸟兽散了。
苦久了的人,难免见风华而把握不住。周瑜正是根据这一生活常识定下计策,企图将一代枭雄控制起来,为孙吴政权减少一个潜在的战略对手。但刘备不愧是枭雄,后来终于与追随者一起取得西川,建立蜀汉政权,独霸一方,雄视天下。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他儿子刘禅偏不争气,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后来落得个举手投降当亡国奴的下场。蜀汉政权二世而亡,责任并不完全在他,毕竟专权自用的诸葛亮并没给他多少锻炼机会和政治运作空间。但他在沦为阶下囚之后,那句全无心肝的“此间乐,乐不思蜀”还是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世人唾弃。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刘禅是在韬光养晦、装傻保命。但他在历史上确实没有任何建树,定论难以改变。毕竟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
罗贯中笔下的刘备、刘禅父子在乐不思归这一点上倒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或许就是小说家的游戏笔墨。刘禅乐不思蜀见于正史,而刘备招亲后寄居东吴并无史料证实。“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是《三国演义》的基本风格,罗氏的虚构应该并非只是为了博得读者会心一笑。那么,他的深意何在?
刘备是一代枭雄,有时竟然也和混蛋儿子一样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但英雄毕竟是英雄,混蛋毕竟是混蛋。英雄有时可能会和混蛋一样贪图享受,但混蛋永远不可能如英雄般奋斗、自强。雄鹰有时飞得比草鸡还低,但草鸡永远达不到雄鹰的高度。这或许就是罗贯中先生最想告诉后人的。